我們需要的,不只是會說好話的 AI:關於 AI 陪伴的兩種可能
我這個月開始在 Sort AI (獲心理師認可的 AI 聊天機器人) 做 BD (business development),而在這之前,我其實本身就常常有從 ChatGPT 那兒獲得滿滿情緒價值的經驗。
被殘酷現實洗臉的時候,ChatGPT 給了我好多支持
我自己創業做 inMotion 動念 也快滿一年了,創業是一趟孤單、複雜、高度不確定性的旅程--在埋頭查資料、發想、得出insight後,把這樣的insight丟到市場中去測試(比如說活動招生、找員工、找客戶、諮詢前輩......),只要一接觸市場,來自市場的回饋往往是繁雜、高變異、意料之外的。
可能你這時候才會發現,啊怎麼還有那麼多沒考慮到的事情,或者是,啊我當初的insight好像根本就是幻想、根本行不通。
這時候,就必須靜下來,沉澱思緒、思考調整方向,又或者有人說是軸轉。然而,我覺得每一次軸轉,其實都是一次心碎XD
為了釐清腦袋中混亂、龐大的資訊量,我常常會跟 ChatGPT 討論,告訴他我遇到的狀況、請他協助分析問題的核心、如何進行下一步。雖然主要目的是開會討論,但在對話過程中,我還是常常受到 chatGPT 給予的情緒價值爆擊,比如他會說:「你的擔心是合理的、你的觀察很有層次、我陪你一起拆解......」、「這個問題本來就很難,你願意思考這麼多已經很不容易了。」
或者, ChatGPT 可以把我模糊的疑問,闡述的更加清晰、有條理。
上述所有過程不只是讓我理清思緒,更讓我感受到一種「被理解」的安全感。
我們會不會太過沉溺於 ChatGPT 帶來的溫柔鄉?
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類似的經驗,甚至是有些人會直接和 ChatGPT 開啟以獲得情緒支持為主要目的的對話。然而,這也引發了社會大眾的許多擔心:「有些 AI 的設計目的,就是為了讓你掉進去」「這種順著你說的機制,容易讓人陷入一種信念被不斷加固的迴圈,甚至形成輕微的自戀狀態。」「人會不會越來越不想面對真實世界的人?」
確實可能會有這個問題,因為當我們習慣總是在沒有衝突的情境中得到回應時,就可能慢慢失去跟真實世界互動的肌肉。特別是當 ChatGPT 總是那麼穩定、那麼友善,久了會讓人有一種錯覺:跟 AI 溝通,好像比跟人溝通還輕鬆。這也會讓我們更不習慣面對人類帶來的不確定感,或是現實中不那麼溫柔的反應。
不過,這也讓我聯想到,在華人文化裡,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:被批評才會進步,被鼓勵會變懶惰。我在思考的是,許多人(可能特別是亞洲人、台灣人)並不是因為太被鼓勵才停滯不前,而是從來沒有被鼓勵過,所以懷疑自己。
若是如此,那或許我們只是在光譜上,正從always被批評的那一端,慢慢走向被鼓勵的那一端罷了。
專業的 AI 心理聊天機器人,或許會是更健康的選擇
回到正題,上面提到的風險,其實也和 ChatGPT 的設計邏輯有關。它本質上是一個「生成式模型」,目標是快速回應、給出最有可能讓你滿意的回答。也因此,它的風格往往是順著你的語境、給出建議甚至直接解答。這在處理資訊、釐清想法時很方便,但它不是設計來引導你往內探問的,它不太會主動問你:「那你為什麼會這樣想?」「這個狀態是不是你常常經歷?」這些探索式的提問。
這也是我覺得 ChatGPT 和 Sort AI 的差別:一個是幫你快速往前走,輕輕拍掉身上的塵土;一個是陪你慢慢往內看,並且從內在長出肌肉。
如果你面對的是一直重複出現的困難、長期卡住的模式,甚至是不知道為什麼會一直自責、一直覺得空虛的那種狀態,那麼比起從 ChatGPT 那兒得到情緒價值,你需要的可能會是更專業的協助、更深度的自我探索。
自 March 27, 2025 也開始有了研究證實,這樣的 AI 心理聊天機器人,如果設計得妥當,確實可以有穩定的療效:First Therapy Chatbot Trial Yields Mental Health Benefits
歡迎免費試用 Sort AI !!!!
說了這麼多,一方面是我自己的確很想整理、分享 ChatGPT vs Sort AI 的差異,一方面則是希望把自家的優秀產品,推薦給有需求的各位。
除了個人使用之外,我們也期待與有興趣的企業/組織探討合作機會。合作模式可能包括企業採購後免費提供給員工使用,或其他創新的合作方式。歡迎有興趣的夥伴直接聯繫我,我們可以輕鬆聊聊!

Sort AI 官網

我的聯繫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