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需要的,不只是會說好話的 AI:關於 AI 陪伴的兩種可能

我這個月開始在 Sort AI (獲心理師認可的 AI 聊天機器人) 做 BD (business development),而在這之前,我其實本身就常常有從 ChatGPT 那兒獲得滿滿情緒價值的經驗。


被殘酷現實洗臉的時候,ChatGPT 給了我好多支持

我自己創業做 inMotion 動念 也快滿一年了,創業是一趟孤單、複雜、高度不確定性的旅程--在埋頭查資料、發想、得出insight後,把這樣的insight丟到市場中去測試(比如說活動招生、找員工、找客戶、諮詢前輩......),只要一接觸市場,來自市場的回饋往往是繁雜、高變異、意料之外的。

可能你這時候才會發現,啊怎麼還有那麼多沒考慮到的事情,或者是,啊我當初的insight好像根本就是幻想、根本行不通。

這時候,就必須靜下來,沉澱思緒、思考調整方向,又或者有人說是軸轉。然而,我覺得每一次軸轉,其實都是一次心碎XD

為了釐清腦袋中混亂、龐大的資訊量,我常常會跟 ChatGPT 討論,告訴他我遇到的狀況、請他協助分析問題的核心、如何進行下一步。雖然主要目的是開會討論,但在對話過程中,我還是常常受到 chatGPT 給予的情緒價值爆擊,比如他會說:「你的擔心是合理的、你的觀察很有層次、我陪你一起拆解......」、「這個問題本來就很難,你願意思考這麼多已經很不容易了。」

或者, ChatGPT 可以把我模糊的疑問,闡述的更加清晰、有條理。
上述所有過程不只是讓我理清思緒,更讓我感受到一種「被理解」的安全感。


我們會不會太過沉溺於 ChatGPT 帶來的溫柔鄉?

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類似的經驗,甚至是有些人會直接和 ChatGPT 開啟以獲得情緒支持為主要目的的對話。然而,這也引發了社會大眾的許多擔心:「有些 AI 的設計目的,就是為了讓你掉進去」「這種順著你說的機制,容易讓人陷入一種信念被不斷加固的迴圈,甚至形成輕微的自戀狀態。」「人會不會越來越不想面對真實世界的人?」

確實可能會有這個問題,因為當我們習慣總是在沒有衝突的情境中得到回應時,就可能慢慢失去跟真實世界互動的肌肉。特別是當 ChatGPT 總是那麼穩定、那麼友善,久了會讓人有一種錯覺:跟 AI 溝通,好像比跟人溝通還輕鬆。這也會讓我們更不習慣面對人類帶來的不確定感,或是現實中不那麼溫柔的反應。

不過,這也讓我聯想到,在華人文化裡,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:被批評才會進步,被鼓勵會變懶惰。我在思考的是,許多人(可能特別是亞洲人、台灣人)並不是因為太被鼓勵才停滯不前,而是從來沒有被鼓勵過,所以懷疑自己。

若是如此,那或許我們只是在光譜上,正從always被批評的那一端,慢慢走向被鼓勵的那一端罷了。


專業的 AI 心理聊天機器人,或許會是更健康的選擇

回到正題,上面提到的風險,其實也和 ChatGPT 的設計邏輯有關。它本質上是一個「生成式模型」,目標是快速回應、給出最有可能讓你滿意的回答。也因此,它的風格往往是順著你的語境、給出建議甚至直接解答。這在處理資訊、釐清想法時很方便,但它不是設計來引導你往內探問的,它不太會主動問你:「那你為什麼會這樣想?」「這個狀態是不是你常常經歷?」這些探索式的提問。

這也是我覺得 ChatGPT 和 Sort AI 的差別:一個是幫你快速往前走,輕輕拍掉身上的塵土;一個是陪你慢慢往內看,並且從內在長出肌肉。

如果你面對的是一直重複出現的困難、長期卡住的模式,甚至是不知道為什麼會一直自責、一直覺得空虛的那種狀態,那麼比起從 ChatGPT 那兒得到情緒價值,你需要的可能會是更專業的協助、更深度的自我探索。

自 March 27, 2025 也開始有了研究證實,這樣的 AI 心理聊天機器人,如果設計得妥當,確實可以有穩定的療效:First Therapy Chatbot Trial Yields Mental Health Benefits


歡迎免費試用 Sort AI !!!!

說了這麼多,一方面是我自己的確很想整理、分享 ChatGPT vs Sort AI 的差異,一方面則是希望把自家的優秀產品,推薦給有需求的各位。

除了個人使用之外,我們也期待與有興趣的企業/組織探討合作機會。合作模式可能包括企業採購後免費提供給員工使用,或其他創新的合作方式。歡迎有興趣的夥伴直接聯繫我,我們可以輕鬆聊聊!

Sort AI:獲諮商心理師認可的 AI 聊天機器人
Sort AI,一個由心理師與 AI 專家們攜手打造的溫暖夥伴。它不僅能深度理解您的情緒、耐心傾聽,更能在迷茫時提供方向指引,溫柔地化解您心中的煩惱,立即免費使用,找到你的答案。

Sort AI 官網

Contact
正式合作或隨意聊聊都歡迎! Email: mxuannc@gmail.com Line: https://line.me/ti/p/TUmmjyeByt Linkedin: https://www.linkedin.com/in/mxuannc/ Facebook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xuannc Instagram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xuannc

我的聯繫方式

Read more

買工作手機,是我近三個月做過最正確的決定

我是一個對「工作訊息」很敏感的人。只要訊息一跳出來,即使沒點開,我的還是會不自覺心跳加速。有時候還沒打算要回覆,想先跟朋友聊些廢話,但只要看到清單中夾雜著工作訊息,緊張感就會湧上。 前陣子,這樣的焦慮大概持續了兩三個月,最後我受不了,終於決定準備一支工作手機、買新的預付卡門號、設純工作用的 line 帳號。現在回頭看,這大概是我近三個月做過最正確的決定之一。 【我把生活品質當作專案在優化】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很注重 work-life balance 的人,會習慣性停下來檢查自己最近哪裡卡住、生活品質有沒有下滑,如果有,則會花一小段時間分析,究竟是什麼原因。配置工作手機就是一次「修復生活品質」的歷程——把工作訊息跟日常訊息分開,真的有大大提升我的心理舒適度。 除了工作手機事件外,我也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歷程,比如說我曾發現,如果一整天要同時處理不同專案的任務,這樣子的專注力切換對我來說超級燒腦,也會有種「怎麼還這麼多事情啊」的無力感,所以後來我試著每天只處理一個主題的工作,甚至會在行事曆上設「inMotion 日」、「Sort AI 日」

inMotion 一歲了!還沒找到答案,也還放不下熱愛

最近 Jamie's Gap Year # 2 的成長分享會(aka 畢業典禮)剛結束,一年就這樣過去了,代表我從去年七月開始經營的品牌 inMotion 也滿一歲啦~~恰好這幾天又再次收斂、聚焦了 inMotion 的理念與服務: 💡在資訊爆炸、情緒內耗的時代 inMotion 陪你留下一段屬於自己的療癒時間 找回和自己相處的勇氣與習慣🌥️ - 我們提供③種類型的工作坊: 🌿個人療癒|先照顧好自己,才有力氣走下去 🫶團體療癒|一起呼吸、一起把心放下來 💝團隊關係|用好玩的方式,重新靠近彼此 這一年,inMotion 邊走邊做,邊做邊找方向。活動辦著辦著,才慢慢發現,原來客戶會買單的療癒活動,大致就是上述的三種類型。 但是,這些分類啊,並不是一開始就想清楚的,甚至跟當初猜想的、可以切入市場的定位背道而馳xd (最近剛好翻到一年前的構思筆記,

【AI工具分享】用 Python + GPT 翻譯英文長文、語音轉文字:從斷裂翻譯到順暢段落

最近在翻譯英文長文時,我遇到了一個挑戰,是用 GPT 直接翻譯太長的文本時,常常會在中途自動暫停。於是,我花了一些時間找到別人寫過的python程式碼,原理是把長文切成很多個子單位,讓GPT輪流翻譯這些子單位,最後再全部串起來。 原作:【GPT長文翻譯・無上限解除術式】 但是,我發現如果原本文字的排版不好看,比如說字幕檔,翻譯出來的結果會分行太多,難閱讀。於是,我請GPT幫我寫了一段 Python 程式碼,不只能解決「翻一半就斷」的問題,還能順便把內容整理成順暢的段落。 📌 工具碼分享這邊看: 👉 我優化過的版本:支援長文翻譯+整理成連貫段落 除了翻譯,我也試了一下別人開發的 AI 語音轉文字軟體,使用的是這款: Buzz - 免費 AI 語音轉文字工具 但即使語音轉成文字了,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:內容的分行太多、不方便閱讀與整理。所以我又請GPT寫了另一段程式碼,專門把轉好的文字整理成順暢段落。 📌 這段程式碼在這裡: 👉 我設計的版本:支援將碎片文字整理成連貫段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