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Motion 一歲了!還沒找到答案,也還放不下熱愛

最近 Jamie's Gap Year # 2 的成長分享會(aka 畢業典禮)剛結束,一年就這樣過去了,代表我從去年七月開始經營的品牌 inMotion 也滿一歲啦~~恰好這幾天又再次收斂、聚焦了 inMotion 的理念與服務:

💡
在資訊爆炸、情緒內耗的時代
inMotion 陪你留下一段屬於自己的療癒時間
找回和自己相處的勇氣與習慣🌥️
-
我們提供③種類型的工作坊:
🌿個人療癒|先照顧好自己,才有力氣走下去
🫶團體療癒|一起呼吸、一起把心放下來
💝團隊關係|用好玩的方式,重新靠近彼此

這一年,inMotion 邊走邊做,邊做邊找方向。活動辦著辦著,才慢慢發現,原來客戶會買單的療癒活動,大致就是上述的三種類型。

但是,這些分類啊,並不是一開始就想清楚的,甚至跟當初猜想的、可以切入市場的定位背道而馳xd (最近剛好翻到一年前的構思筆記,跟大家分享)


很多時候,是活動結束後,看著大家的回饋、整理自己的心得,才慢慢釐清出來的。

🌫️ 走過好幾個月的迷惘期

過去有段時間(應該長達好幾個月),覺得走得越來越迷惘。即使辦了好多場工作坊,卻覺得每一場都長得不太一樣。
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、不知道客戶為什麼來、更不確定這樣繼續做下去,最後能變成什麼。

身邊的人常常提醒我,實體活動的商業模式真的很侷限。我們可以協助一群、兩群客戶,但有辦法協助一百群嗎?我可能養的活幾位講師,但養的活一百位講師嗎?這些都是可以化為數字做計算的,而計算結果往往不盡人意。

老實說,在心理健康這個產業裡,要想出一個既有商機、又有規模化潛力的產品,真的沒那麼簡單。我們服務的對象是人心,而人心本就複雜、充滿防衛。市場上可參考的創業題目不多,能借鏡的案例有限,能套用的商業模型更少。

🧭 沒想好要去哪,但還是不想停下來

理智上我當然知道,這條路不好走,但情感上還是捨不得放棄。

因為每次活動現場,當那些原本彼此有點防備的人,因為一個小小的引導,開始聊起來、笑起來、甚至默默泛紅了眼眶,那種「好像真的讓他獲得更多幸福了」的感動,以及人與人之間溫暖的化學反應,還是會讓我忍不住覺得,這一切是有意義的。

所以現在我能做的,大概就是先守著現有的資本,承受那些來自市場、來自朋友、來自自己的疑問。至於未來的商業模式,老實說,我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。

也許實體活動可以只是一個認識客戶的入口。透過一次次的接觸、一次次的對話,去更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。又或者,它可以成為一座橋樑,慢慢把我另一個團隊正在做的產品——Sort AI,曝光到更多 B 端客戶面前。

繼續這樣想著、這樣走著......

歡迎聊聊!

聯繫我:https://mxuannc.me/about/
關於 inMotion 與 Sort AI:

inMotion 動念|個人療癒/團體療癒/團隊關係工作坊🎇
結合心理專業與五感體驗,inMotion 以安全溫暖的方式,在資訊爆炸、情緒內耗的時代,陪你留下一段屬於自己的療癒時間💫
Sort AI 免費心理諮詢
Sort AI,一個由心理師與 AI 專家們攜手打造的溫暖夥伴。它不僅能深度理解您的情緒、耐心傾聽,更能在迷茫時提供方向指引,溫柔地化解您心中的煩惱,立即免費使用,找到你的答案。

Read more

買工作手機,是我近三個月做過最正確的決定

我是一個對「工作訊息」很敏感的人。只要訊息一跳出來,即使沒點開,我的還是會不自覺心跳加速。有時候還沒打算要回覆,想先跟朋友聊些廢話,但只要看到清單中夾雜著工作訊息,緊張感就會湧上。 前陣子,這樣的焦慮大概持續了兩三個月,最後我受不了,終於決定準備一支工作手機、買新的預付卡門號、設純工作用的 line 帳號。現在回頭看,這大概是我近三個月做過最正確的決定之一。 【我把生活品質當作專案在優化】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很注重 work-life balance 的人,會習慣性停下來檢查自己最近哪裡卡住、生活品質有沒有下滑,如果有,則會花一小段時間分析,究竟是什麼原因。配置工作手機就是一次「修復生活品質」的歷程——把工作訊息跟日常訊息分開,真的有大大提升我的心理舒適度。 除了工作手機事件外,我也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歷程,比如說我曾發現,如果一整天要同時處理不同專案的任務,這樣子的專注力切換對我來說超級燒腦,也會有種「怎麼還這麼多事情啊」的無力感,所以後來我試著每天只處理一個主題的工作,甚至會在行事曆上設「inMotion 日」、「Sort AI 日」

我們需要的,不只是會說好話的 AI:關於 AI 陪伴的兩種可能

我這個月開始在 Sort AI (獲心理師認可的 AI 聊天機器人) 做 BD (business development),而在這之前,我其實本身就常常有從 ChatGPT 那兒獲得滿滿情緒價值的經驗。 被殘酷現實洗臉的時候,ChatGPT 給了我好多支持 我自己創業做 inMotion 動念 也快滿一年了,創業是一趟孤單、複雜、高度不確定性的旅程--在埋頭查資料、發想、得出insight後,把這樣的insight丟到市場中去測試(比如說活動招生、找員工、找客戶、諮詢前輩......),只要一接觸市場,來自市場的回饋往往是繁雜、高變異、意料之外的。 可能你這時候才會發現,啊怎麼還有那麼多沒考慮到的事情,或者是,啊我當初的insight好像根本就是幻想、根本行不通。 這時候,就必須靜下來,沉澱思緒、思考調整方向,又或者有人說是軸轉。然而,我覺得每一次軸轉,其實都是一次心碎XD 為了釐清腦袋中混亂、

【AI工具分享】用 Python + GPT 翻譯英文長文、語音轉文字:從斷裂翻譯到順暢段落

最近在翻譯英文長文時,我遇到了一個挑戰,是用 GPT 直接翻譯太長的文本時,常常會在中途自動暫停。於是,我花了一些時間找到別人寫過的python程式碼,原理是把長文切成很多個子單位,讓GPT輪流翻譯這些子單位,最後再全部串起來。 原作:【GPT長文翻譯・無上限解除術式】 但是,我發現如果原本文字的排版不好看,比如說字幕檔,翻譯出來的結果會分行太多,難閱讀。於是,我請GPT幫我寫了一段 Python 程式碼,不只能解決「翻一半就斷」的問題,還能順便把內容整理成順暢的段落。 📌 工具碼分享這邊看: 👉 我優化過的版本:支援長文翻譯+整理成連貫段落 除了翻譯,我也試了一下別人開發的 AI 語音轉文字軟體,使用的是這款: Buzz - 免費 AI 語音轉文字工具 但即使語音轉成文字了,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:內容的分行太多、不方便閱讀與整理。所以我又請GPT寫了另一段程式碼,專門把轉好的文字整理成順暢段落。 📌 這段程式碼在這裡: 👉 我設計的版本:支援將碎片文字整理成連貫段落